行列式的性质
在实际应用中,求解行列式时需要结合行简化操作把矩阵化简为三角形(或阶梯形)矩阵,并结合行列式的各种性质来简化求解过程。
1. 行列式与行变换
根据上一节的定理 2可知,若能将矩阵 A 化简为三角形(或阶梯形)矩阵,就可以极大地简化行列式的求解过程。在化简过程中常常涉及行变换操作,而在这些操作中,行列式 detA 的值会根据特定规则发生变化。具体而言,可以参考以下定理 3 的描述:
定理 3
行变换与行列式性质
设
A 为一个方阵:
a. 【倍加】 如果将
A 的一行的倍数加到另一行,得到矩阵
B ,则
detA=detB 。
b. 【行交换】 如果交换
A 的两行,得到矩阵
A ,则
detA=−detB 。
c. 【倍乘】 如果将
A 的一行乘以一个数
k ,得到矩阵
B ,则
detA=kdetB 。
定理 3 中的矩阵 B 可以看做是由初等矩阵左乘矩阵 A 得到。因此,定理 3 有如下等价描述:
定理 3
定理 3 的等价描述
若
A 是一个
n×n 矩阵,
E 是一个
n×n 的初等矩阵,则
detEA=(detE)(detA) 其中,
detE=⎩⎨⎧1−1r若 E 是一个行倍加若 E 是一个行交换若 E 是一个 r 倍乘 定理 3 的证明这里暂时不进行详细展开,待下一节讲解行列式的几何意义时再结合这些定理进行解释。我们先使用定理 3 来看两个具体示例:
通过仅使用行交换和行倍加操作,我们可以将矩阵化简为梯形矩阵。若通过这些操作将矩阵
A 简为梯形矩阵
U ,则行列式
detA 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:
det(A)=(−1)r⋅det(U) 其中
r 是行交换的次数,梯形矩阵
U 是上三角矩阵,因此
detA 为对角线元素的乘积。若矩阵
A 可逆,则对角线上所有元素非零;否则,若任意对角线元素为零,行列式
detA 为零,矩阵
A 不可逆。
综上可得:
detA={(−1)r( U 中主元乘积)0当 A 可逆当 A 不可逆(1) 通过行倍加和行交换操作可能会得到不同的阶梯形矩阵
U1 和
U2 ,其主元值可能不同,但主元的乘积除符号外是相同的(或者说它们的绝对值是相同的)。要理解这一现象,就要理解行列式的几何意义:行列式反映了矩阵对空间体积的缩放效应。尽管行倍加和行交换操作会改变主元的位置和数值,实际上这些操作并不改变矩阵整体对体积的缩放效果。行倍加不会改变体积,而行交换仅影响体积变化的方向(符号)。因此,主元的乘积——即行列式的绝对值——保持不变,只有符号会因行交换而变化。下一节将详细解释行列式的几何意义。
行列式的实际计算效率
大多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一般矩阵
A 的行列式时,会使用到上面的公式
(1) ,即通过行变换将矩阵化简为阶梯形矩阵(或三角形矩阵),然后通过对角线主元的乘积来计算行列式。使用行化简计算
n×n 矩阵的行列式大约需要
2n3/3 次算术运算,对于一个
25×25 的矩阵,计算行列式大约需要
10,000 次运算,大多数个人笔记本电脑都能在
1s 内轻松完成。
3. 行列式与线性相关
由(1)可得下面的定理 4,这个定理将矩阵的行列式与矩阵是否可逆联系起来。
定理 4
矩阵可逆性的充要条件
方阵
A 可逆,当且仅当
detA=0 。
再根据
可逆矩阵定理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有用的推论,当矩阵
A 的列向量(
或行向量)线性相关时,
detA=0 。 将行列式与线性相关性联系起来,可以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矩阵的可逆性,并简化行列式的计算过程(快速判断行列式是否为
0 )。请看下面这个示例:
计算机在处理稀疏矩阵时,会利用零元素减少计算量,并结合高斯消元等行变换进一步简化矩阵结构。请观察下面的示例:
稀疏矩阵算法在实际场景中的优化处理
在实际场景中,计算机算法会通过只存储和处理稀疏矩阵中的非零元素,来大幅减少内存占用和计算时间。传统矩阵计算会浪费大量资源处理零元素,而稀疏矩阵算法则采用如压缩稀疏行
(CSR) 或列
(CSC) 等数据结构,来存储非零元素及其索引,以此来提升运算速度和内存使用效率。
4. 矩阵与其转置矩阵的行列式等价性
对矩阵 A 的行变换(Row Operations)操作等价于对其转置矩阵 AT 的相应列变换(Column Operations)操作。这意味着,无论是通过行变换将矩阵 A 化简为阶梯形或三角形矩阵,还是对转置矩阵 AT 进行列变换,最终得到的行列式都是相同的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,我们以 3×3 的矩阵 A 为例,观察它们的列变换以及行变换过程:
上面示例中 detA=detAT=2×3×(−2)×5=−60 。推广到任意阶数的矩阵,有如下定理:
定理 5
矩阵与转置矩阵的行列式等价性
如果
A 是一个
n×n 的矩阵,那么
detAT=detA 。
基础情况对于
n=1 ,定理显然成立。此时矩阵就是一个数,其转置矩阵也是同一个数。
假设定理对于 k×k 矩阵成立,即
detAT=det(A) for any k×k matrix 考虑 n=k+1 的情形:
对于
A 行列式按第一行展开:
det(A)=a11det(A11)−a12det(A12)+a13det(A13)−⋯+(−1)1+k+1a1,k+1det(A1,k+1) 对于
AT 行列式按第一列展开:
det(AT)=a11det(A11)−a21det(A21)+a31det(A31)−⋯+(−1)k+1+1ak+1,1det(Ak+1,1) k+1 阶行列式划掉一行、划掉一列就是
k 阶行列式,我们已经假设
k 阶行列式相等,也就是对于
n=k 时,
detA1j=detAj1 。上面两种展开方式中
detA1j 和
detAj1 的系数和正负号都是相同的,所以
n=k+1 时
detA=detAT 成立。
结论:由数学归纳法原理,既然定理对 n=1 成立,且对于 k×k 矩阵成立时可以推导出 (k+1)×(k+1) 时也成立,那么定理对于所有 n≥1 的矩阵都成立。
5. 行列式与矩阵乘积
下面定理揭示了矩阵乘法与行列式之间的关系:两个矩阵相乘后的行列式等于各自行列式的乘积。定理如下:
定理 6
矩阵行列式的乘法性质
若
A 和
B 均为
n×n 矩阵,则
detAB=(detA)(detB) 。
在处理复杂的矩阵运算时,这一性质可以简化了行列式的计算过程。我们可以通过单独计算每个矩阵的行列式再相乘,避免直接计算乘积矩阵的行列式,请观察下面示例:
定理 6 的证明思路:当
A 或
B 中的任意一个矩阵不可逆时,根据
定理 4 可知:
det(AB)=det(A)det(B)=0 。若
A,B 都不可逆,那么矩阵乘积
AB 可以转化为
Ep…E2E1B ,其中矩阵
A 可由初等矩阵相乘而得
Ep…E2E1 。对
B 左乘初等矩阵
Ep…E2E1 ,就相当于每次对
B 施加一次初等变换。再反复应用
定理 3 计算
det(AB) ,过程如下:
det(AB)=det(Ep⋯E1B)=det(Ep)det(Ep−1⋯E1B)=det(Ep)det(Ep−1)det(Ep−2⋯E1B)=⋯=det(Ep)⋯det(E1)det(B)=det(Ep⋯E1)det(B)=det(A)det(B) 6. 行列式函数的线性性质
行列式不仅是一个标量值,它还揭示了矩阵列向量之间的几何关系,特别是在描述线性变换对体积的影响时尤为重要。行列式的值可以反映线性变换对整个空间的体积缩放或方向变化,具体取决于列向量的排列。当矩阵中的某一列向量发生变化而其他列保持不变时,行列式对该列向量的变化呈现出两个重要的线性性质:齐次性 (Homogeneity) 和可加性 (Additivity) 。接下来我们用 T(x) 表示将向量 x 替换为矩阵的某一列后,对该矩阵计算行列式的值。下面分别举例来说明 T(x) 的线性性质:
齐次性:如果将矩阵中某列向量乘以一个标量 c ,则行列式也会相应地乘以该标量,即 T(cx)=cT(x) 。这表明,行列式函数是一个齐次函数,体现了线性变换对向量的缩放比例。
可加性:如果把矩阵中某一列向量分解为两个向量的和,那么将这两个向量分别代入该列后,对应矩阵的行列式求和后就是原矩阵行列式的值,即 T(u+v)=T(u)+T(v) 。这说明行列式函数对于该列向量具有可加性。